蜂膠功能的研究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其原本就是塗在蜂巢上用來抑制黴菌、細菌和病毒入侵,保衛蜜蜂群的健康。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發現,蜂膠有抗氧化、抗發炎與免疫調節的作用。現在有新研究機制發現可以抑制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是全球男性好發的第二大癌症,也是65歲以上的男性最常見的癌症。雖然亞洲男性攝護腺癌的罹患率遠低於歐美,但在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攝護腺癌罹患率卻逐年增加,更在107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六。
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屬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它是一個腺體,會分泌攝護腺液,是構成精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及老化,攝護腺會增大,造成攝護腺肥大症狀,就有導致攝護腺癌的風險。在臨床上,攝護腺癌細胞若尚未轉移,可以用手術切除,或用電燒、冷凍等方式移除癌細胞。倘若已發生癌轉移,可能就會比較麻煩。還好,攝護腺癌還有另一個治療選擇,荷爾蒙治療。194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哈更斯醫師(Dr. Huggins)發現,攝護腺癌的生長需要倚賴雄性荷爾蒙(androgen),他因發現攝護腺癌/乳癌與荷爾蒙的依賴關係而獲得1966年的諾貝爾獎。在男性發育過程中,雄激素與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 AR)結合後,可促進攝護腺之發育。哈更斯醫師進一步發現,移除病人的睪丸(主要製造雄激素),會使攝護腺腫瘤萎縮。自此,使用藥物來抑制雄激素生成療法,稱為雄激素剝奪療法(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ADT),成為治療已轉移攝護腺癌的標準療法。
可惜,大約九成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攝護腺癌病人,在三年內會復發,而且復發的腫瘤的生長不再倚賴雄激素,也就是說荷爾蒙療法失敗。復發後平均壽命大概剩下不到二年,為何如此?經研究發現,復發的攝護腺腫瘤生長雖不再倚賴雄激素,但是雄激素受體(AR)還在,甚至復發的腫瘤細胞還大量表現雄激素受體,顯示雄激素受體的訊息傳遞扮演重要角色(如圖1)。
因此,過去全球在2011年開發出澤珂(abiraterone acetate)、2012年的安可坦(enzalutamide),二者都是抗雄激素受體藥物,會與雄激素受體結合,從而抑制雄激素受體的訊息傳遞。但不論是哪一種藥物,均都僅能延長病人壽命數個月,然後產生抗藥性,最終導致治療失敗。
可喜的是,國衛院細研所的褚志斌博士研究團隊最近發現,蜂膠的主成分之一:「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CAPE),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抑制雄激素受體的訊息傳遞。CAPE(圖2中的六角形符號)原本是植物的成分,經過蜜蜂採集而混入蜂膠之中,是一種抗發炎、增強免疫力的天然成分。機制是,CAPE會抑制雄激素受體上的「磷酸化」,然後干擾雄激素受體的穩定性,使此受體蛋白減少,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方式,因此抑制了雄激素受體下游的訊息傳遞,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效果(如圖2)。由於CAPE是一種天然物,因此副作用相當小,除了癌症,因為攝護腺腫大與雄性禿也都與雄激素受體有關,因此CAPE還可以改善攝護腺腫大與雄性禿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蜂膠的成分會依蜜蜂採集的植物種類不同而異,而台灣的綠蜂膠中還發現另外具有結構特殊的蜂膠素,這些蜂膠素是否可像咖啡酸苯乙酯類似或更強的效果,則有待未來持續研究。
參考文獻:
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suppresses and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stability via inhibition of phosphorylation on Ser81 and Ser213. Kuo YY, Huo C, Lin CY, Lin HP, Liu JS, Wang WC, Chang CR, Chuu CP. Cell Commun Signal. 2019 Aug 20;17(1):100.
撰文者/褚志斌 |文字編輯/劉盈秀、李岳倫
圖片來源/褚志斌 |圖片重製/劉盈秀、李岳倫
延伸閱讀:
- 《國衛院電子報》第819期 影音節目
- 《國衛院電子報》第817期 研究發展
- 褚志斌博士實驗室網頁:http://www.nhri.edu.tw/NHRI_WEB/nhriw1001Action.do?status=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