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常要應酬喝酒嗎?還是喜愛獨自窩在家裡小酌一番呢?
所謂「小酌怡情,大酌傷身」真的是如此嗎?這得看喝酒後,是否會滿臉通紅。如果是的話,即使是小酌,長期飲酒的你也要特別注意健康了!
飲酒對於健康的影響範圍甚廣,有超過二百種疾病與飲酒有關,當然包含癌症。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4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台灣自1997年施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有顯著下降,但喝酒的盛行率,不論男性或女性,卻持續上升。
喝酒後如果容易出現臉紅,可能是因缺乏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根據研究證實,飲酒後,乙醇(即酒精)在體內先經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 (ALDH2 )」代謝為醋酸(無毒),然後排出體外。由於酒精於體內代謝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所以如果乙醛去氫酶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將造成乙醛去氫酶缺乏或功能不足,導致乙醛停留在體內的時間較長,故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亟需關注的是,台灣約有一半的人口具有ALDH2基因變異,也就是大約二人之中就有一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國衛院癌研所張書銘博士研究團隊與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團隊發現:
- 飲酒頻率與飲酒量愈高者,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就愈高,整體來說,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
- 酒精代謝基因ADH1B(乙醇去氫酶)與ALDH2(乙醛去氫酶)均有變異的族群,將會加重影響酒精導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
- 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
- 與無飲酒的頭頸癌患者相比,有飲酒的頭頸癌患者死亡率較高;
- 有飲酒的患者經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屬於末期,不僅腫瘤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這代表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但背後的作用機制仍須投入更多的時間研究。
除了頭頸癌之外,國際上的研究也證實飲酒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與乳癌。
雖然乙醛去氫酶功能正常的人,因喝酒引起的罹癌風險較低,但是染上酒癮的風險卻增加;因此,無論乙醛去氫酶功能是否完整,黃湯下肚都會對健康產生極大的傷害,若長此以往,酒精對於台灣未來癌症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影響將更為顯著。所以,研究團隊期盼透過此次的研究,能使國人更加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少喝酒,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參考資料:
撰文者/劉盈秀、李岳倫
資料及圖片來源/張書銘 |圖片後製/劉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