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馬麻,謝謝你一直小心呵護還在肚子裡的我,但你知道嗎?你每天晚上使用的那瓶香噴噴的乳液裡,摻了濃濃的塑化劑,擦多了可能會害我腦袋秀逗……」
塑化劑,一種普遍添加於塑膠製品的化學物質,可以讓塑膠變得更柔軟、更輕盈,方便你我在生活中使用。自從2011年發生食品違法添加塑化劑的事件後,政府便加強塑化劑的使用管理與相關教育宣導,讓一般民眾對塑化劑的用途、生活中可能的接觸,以及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等都具備基本的認識。懂得避免用塑膠製品盛裝高溫的食物、選擇有安全標章的食品;也知道要勤洗手和換洗衣物,以避免將附著在手上及身上的塑化劑吃下肚。但一般人容易疏忽的是「定香劑」,像沐浴乳、洗髮精、乳液、指甲油等帶有香味的日用品中,為了能讓這些日用品的香味宜人且持久,廠商必定都會添加,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二乙酯(DEP)類塑化劑。所以當懷孕的媽媽們使用了這些日用品後,其中的塑化劑就可能藉由媽媽的皮膚吸收而傳給腹中的寶寶,進而影響了寶寶發育與健康。
保養品使用愈頻繁 塑化劑暴露高
究竟,保養品與個人清潔用品的使用頻率,和媽媽的塑化劑的吸收程度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博士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將個人常用的護理及清潔用品分為「留滯型(免沖洗型)」與「沖洗型」(註1),以問卷的方式追蹤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的1,676位懷孕媽媽在懷孕期間使用個人護理及清潔用品的習慣,並搭配分析媽媽們前、中、後三個孕期尿液中塑化劑的代謝物濃度。結果顯示,愈頻繁使用「留滯型」個人保養品,尿液中DEP的代謝物濃度也就愈高,若再細分使用頻率(分為不使用、1~3次/月、1~3次/週、4~6次/週、1次/天、2次/天、3次/天等不同程度)可以發現,隨著使用頻率增加,尿液中DEP的代謝物濃度平均會增加13%;如果使用的是精油類的產品,尿液中DEP的代謝物濃度更可能會高出近22%;而「沖洗型」用品的使用頻率,和尿液中塑化劑的代謝物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越低,可能是因為使用「沖洗型」的保養品及洗臉的同時,大量的清水也沖洗掉皮膚上的護理及清潔用品,減少了塑化劑的殘留。
雖然DEP的代謝物不至於長期累積於人體內,但目前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在DEP滯留在人體的短暫時間內,仍可能引發過敏性疾病(如喘鳴、氣喘),至於長期對健康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這項研究為國際上首次完整針對懷孕期間,追蹤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的變化。研究成果於2019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懷孕時期的塑化劑暴露 對寶寶健康影響可長可久
除了「定香劑」之外,你我身邊的塑膠製品中也存在著不同成分的塑化劑,其中又以鄰苯二甲酸二酯類(DEHP)的塑化劑最為常見,民眾在日常活動的接觸上幾乎是無可避免。但民眾也不必因此過度擔心害怕,因為對於健康的民眾來說,塑化劑可以在進入人體的48小時內,藉由排尿、排便、呼吸、流汗等方式排出體外;只是近年來開始有研究指出,對於特殊敏感族群,尤其是懷孕期間的媽媽若短時間吸收太大量的塑化劑,在還沒代謝排出體外前,有可能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造成日後容易有衝動、焦慮或過動的情緒表現。
為了進一步證實懷孕期間媽媽的塑化劑暴露對寶寶日後生長發育的長期影響,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陳主智博士與王淑麗博士合作,長期追蹤122對懷孕媽媽與小孩生長發育資料,並以媽媽在第三孕期(約懷孕二十六週之後)的尿液中DEHP代謝物濃度為基準,分析比較小孩在8歲、11歲與14歲時的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分數後發現,媽媽在孕期的DEHP暴露量與孩童各項CBCL分數間,尤其在攻擊、違紀的外化(externalizing)行為,以及退縮、憂慮等內化(internalizing)行為方面,都有明顯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媽媽在懷孕期間的DEHP的暴露量愈高,小孩於成長階段產生的負面行為和情緒的可能性愈高。這項研究成果也已刊登於知名環境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圖說:懷孕婦女使用留滯型與沖洗型個人保養護理產品頻率與尿液中檢測出塑化劑代謝物相關性(MEP為DEP的代謝物)
為了寶寶健康 懷孕期間更應避免塑化劑的暴露
在正常的情況下,塑膠製品所含的塑化劑並不足以危害民眾健康,但因為塑化劑具有環境荷爾蒙特性,當民眾不當或不正確的使用塑膠製品時,塑化劑就容易被釋出並殘留於你我周遭的環境中,再經由食物、呼吸、皮膚等接觸方式吸收進入體內。當塑化劑進入人體後,有可能發揮「假」性荷爾蒙的特性,傳送假的化學訊號,進而影響原本體內的荷爾蒙調控與作用,造成內分泌失調。嚴重的話,可能會打亂人體正常的機能運作或引起健康危害,尤其在懷孕期間,媽媽的內分泌調節、營養與健康對於寶寶日後的發育非常重要;因此王博士建議,在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化劑時,除了遵循衛生福利部公布的「5少5多」減塑撇步(註2)外,懷孕期間更應重視選擇安全認證的食品、自備玻璃、不鏽鋼等安全材質的食器之外,也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的個人保養品及清潔用品,減少塗抹口紅和使用精油薰香,洗髮精和沐浴乳也應留意是否含有塑化劑成分。在懷孕期間更應重視臉部與手部的清潔,常用肥皂洗手,減少塑化劑的暴露,就能帶寶寶遠離塑化劑、健康長大!
註1:此項研究所調查的個人保養護理產品共11項,如下列:
留滯型:乳液、化妝水、唇膏、化妝品、髮膠、精油與香水
沖洗型: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與洗手乳
註2:衛生福利部「5少5多」的減塑撇步:
- 少塑膠:
-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附的塑化劑。
-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參考文獻:
- 《國衛院電子報》第806期研究發展「減少懷孕時期DEHP塑化劑暴露以促進兒童行為健康—台灣孕婦新生兒世代長期追蹤」
- 《國衛院電子報》第784期研究發展「懷孕婦女減少使用保養品,可降低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暴露」
- 食品藥物管理署「塑化劑專區—藥品Q & A」
- 國家衛生研究院「塑化劑事件衛教資訊」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擔心生活「塑」化嗎?衛生署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發布日期:2011-06-13。
撰文者/林之勤
文字編輯/劉盈秀、李岳倫